元宇宙真的凉了吗?2025年2月12日,微软混合现实首席产品官 Robin Seiler 在一份声明中确认,该公司今后将不再发布任何 HoloLens 头戴设备。消息一出杠杆股票是什么,业界再次掀起关于元宇宙是否已经偃旗息鼓、烟消云散的讨论。
- 文章信息 -本文由e-works黄菊锋原创报道。
]article_adlist-->回首2021年,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更名为Meta,并毅然决定全面押注元宇宙。一时之间,元宇宙这一概念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全球引发热潮。

科技巨头纷纷入局,资本疯狂涌入,人们对其描绘的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未来充满无限遐想。然而,历经一段时间的狂热后,元宇宙的热度一路下降。那么,这场“降温”背后是泡沫破裂的终章,还是价值回归的序曲?
01
繁华落幕
元宇宙热度的急转直下
元宇宙的概念在2021年达到高潮,但进入2022年后便踏上了一条 “下坡路”,繁华逐渐褪去。最直观的体现是资本市场的反馈,2022年初Meta、Roblox等元宇宙概念股股价集体跳水。随后,据区块链数据平台Dappradar的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元宇宙项目融资总额约为7.07亿美元,不及2022年全年76亿美元的10%。企业信息平台Crunchbase指出,2024年前11个月元宇宙与XR领域的初创公司融资总额约为7.58亿美元,创下了自2018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曾经高调进军元宇宙的科技巨头们纷纷收缩战线。Meta面对虚拟现实部门Reality Labs亏损幅度的逐年扩大(至 2024 年已累计亏损超 600 亿美元),不得不调整战略,自2022年底开始大规模裁员,大幅收缩业务版图,并在2024年对Reality Labs进行了拆分。微软自2023年以来,就不断远离元宇宙,从将裁员重点集中在虚拟现实相关部门,解散工业元宇宙团队、停止生产 HoloLens 2 头戴设备到完全退出 HoloLens 硬件业务。2023年,腾讯几乎解散了XR团队,宣布将变更硬件发展路径。阿里元境在投入数十亿元后,2024年宣布大规模裁员,从数百人团队缩减至只剩核心部门……
元宇宙的舆论关注度也持续降低。根据百度指数,“元宇宙”词条的搜索量在2021年12月触顶后,短暂于2022年2月回升,此后便持续下降。

“元宇宙”词条的搜索量(2021.1-2025.2)
02
深度拆解
元宇宙降温的内在缘由
从昔日的万众瞩目到如今的少人问津,元宇宙持续降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技术瓶颈
元宇宙的实现依赖AR/VR、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元宇宙提供了技术可行性。然而,现阶段这些技术的成熟度,不足以支撑用户对元宇宙的预期——《头号玩家》式的“绿洲”世界,导致用户体验与预期差距较大。包括:
VR/AR设备存在佩戴不适、分辨率低、续航不足、重量超标等问题,且格昂贵,难以提供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例如,Meta Quest等主流设备仍被用户诟病笨重且性能不足。VR/AR高延迟与算力不足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导致虚拟世界的实时渲染和多人交互难以流畅实现。此外,元宇宙需要丰富的实时交互内容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但目前平台间割裂,缺乏互通性。
2、内容匮乏与应用局限
元宇宙在初期凭借新颖的概念吸引了大量关注,但后续缺乏持续的创新内容和实用价值支撑。多数元宇宙平台提供内容单一,以简单的虚拟社交和游戏为主,尚未出现令人无法抗拒的核心应用,且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充斥市场。这也造成用户群体有限,难以形成粘性,用户数量增长乏力。
另外,尽管元宇宙被定义为未来工作、教育、娱乐的载体,但目前主要集中在游戏、社交等领域,在其他行业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如虚拟房地产、虚拟演唱会的应用仍显小众,缺乏吸引主流用户的“杀手级应用“。
3、商业变现困境与资本回归理性
元宇宙被认为能催生出诸多创新商业模式,如虚拟房地产、数字资产交易、虚拟广告等,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但目前元宇宙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许多元宇宙平台一度靠 “卖土地”“交易 NFT(非同质化代币)” 等赚快钱,这些模式大多缺乏持续的、由实际价值托底的商业逻辑。当市场发现这些模式的局限性和泡沫性后,对元宇宙的信心就大打折扣。
技术发展的滞后性、内容生态的贫瘠、项目短期内难以盈利,使得市场开始对元宇宙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回归理性、减少投资成为了越来越资本的选择。
4、技术转向与市场监管趋严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资源,企业与资本的注意力和投资方向发生了转移。据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AI领域融资额达420亿美元,同期元宇宙融资额下降67%。
随着虚拟货币非法活动频发、虚拟地产炒作崩盘等,各国政府对区块链和元宇宙的监管不断加强,涉及数据隐私、虚拟财产、在线行为等方面,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和企业对元宇宙项目的投入更加谨慎。例如中国银保监会2022年发布风险提示,打击以元宇宙名义的非法集资。
03
回归理性:从“虚”向“实”
面对现存的挑战与困境,元宇宙是真的要消失了吗?“元宇宙商业之父”马修·鲍尔曾指出,元宇宙的前提是互联互通,即在不同自治系统之间交换数据,这将涉及数万亿美元的风险和数十亿美元的建设投资,从目前情况来看实现难度很大。这也意味着,元宇宙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降温只是发展态势的变化,从初期的过度炒作逐渐回归理性。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元宇宙的降温不是否定其价值,而是挤掉资本炒作的泡沫,让技术回归实体经济的土壤。“
元宇宙热度下降的背后既反应了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也为长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技术突破与融合
在硬件层面,VR/AR设备正向轻量化、高分辨率等方向发展,使得用户能够便捷地接入元宇宙。例如,苹果首款混合现实设备Vision Pro可以通过眼睛、手和声音的组合进行控制,而不是过去的手柄操控,大幅改善了交互体验,苹果将这款设备描述为“空间计算机”。西湖大学国强光学工程讲席教授仇旻团队发布了双目镜片重量仅5.4克、厚度仅0.55毫米的AR眼镜,几乎和太阳镜一样轻便。
在技术融合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元宇宙发展的新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生成元宇宙中的内容,提升用户体验。例如,百度希壤推出了多种生成式人工智能玩法,在元宇宙街区中体验AI作画、互动交友和线上抽奖等多种方式。合肥孪生宇宙科技推出的交互性元宇宙生态平台X-studio,通过输入文字或图片就能搭建虚拟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调整各类参数,便能自由创建自定义形象。
2、应用场景垂直化拓展
元宇宙的应用正从游戏等向工业、教育、文旅等垂直领域转移。在教育行业,学生能穿越历史与名人对话,在虚拟化学实验室大胆操作实验,规避现实危险,还可模拟商务谈判、职场场景提升职业技能。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元宇宙课堂”,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操作价值百万美元的粒子对撞机。福州“严复故里元宇宙研学项目”通过VR/AR技术实现跨时空教育交互。在文旅领域,推出融合高科技、沉浸式体验与娱乐的新玩法,如成都天府新区打造“文旅元宇宙”平台,游客可穿越回三国街市,但背后连接的是实体商铺的线上商城。
工业被视为元宇宙实现爆发应用的重点行业。工信部《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出台,推动工业元宇宙持续走深向实。例如,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采用数字孪生模型、虚拟AR等技术,进行产线的虚拟规划,实现沈阳生产基地里达厂区从施工到落成的时间比正常工期缩短了半年的时间。
3、开放生态
开放生态是元宇宙长期发展的关键。以web 3.0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理念的诞生,有助于打破平台壁垒,实现不同虚拟世界的互通。在内容创作层面,UGC(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核心,创作工具愈发便捷,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涌现,普通用户无需深厚编程功底就能搭建个性化虚拟空间、创作虚拟形象与故事,激发全民创作热情,海量多元内容反哺生态。如ZEGO(即构科技)推出了“零代码虚拟空间编辑器”,用户可以通过拖拽操作生成互动场景,无需复杂的开发经验即可完成虚拟空间的自定义塑造。
总之,元宇宙的降温并非“终结”,而是从概念炒作转向理性深耕的必经阶段。尽管当前有新应用场景和技术融合热点涌现,但元宇宙产业整体仍处于低潮期。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将2025年视为“成败之年”,强调需通过硬件创新与用户留存证明价值。未来,元宇宙能否复苏将取决于技术迭代、商业变现、开放生态与应用场景落地等的进一步突破。(◾️本文完)
专业实训报名
数字孪与数字主线技术应用实训班
2025年月3月18-19日·上海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快速在线报名
↓
